企业名称:淮安艾利光电仪器有限公司
联系人:王经理
电话:0517-83852182
手机:15252390568
邮箱:976723966@qq.com
地址: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口路9号
购买光学镜片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光学镜片镀膜技术特征
散光包括近视性、远视性和混合性。散光眼不仅视力不好,而且常常伴有视力疲劳、头痛、眼胀痛等症状。特别是混合性散光,是引起头痛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有散光的人,都应当及时配戴眼镜。
除高度散光可以酌情略减少度数之外,一般散光度数最好不予变更,即不能随意减少度数,以求得到最佳矫正视力和消除由散光引起的眼疲劳症状。当散光轴向确定之后,不容易自身发生变动。
如果两次验光结果的散光轴向不一致时,应当考虑有一次验光不准确,或者试镜架上的刻度不够准,要以最佳矫正视力的一次验光结果为光学透镜标准。
有高度散光或有斜轴和反轴向的人,比如一只眼的散光轴在180度,另一只眼的散光轴却在90度,在这种特殊情况下配出镜子来有可能引起视物变形,呈斜形、倾斜或出现凹陷、凸突,或看物一边宽一边窄,再有就是看地面有不平的感觉等。出现上述不正常情况时,应当重新核对散光的度数和轴向。
如果经核对度数和散光轴向都无误时,则需要适当减少散光的度数。经过再次核对后,虽然仍有轻度头晕、变形等,但经过戴镜的一般适应期后,多数可以恢复正常。如有特殊情况,在配镜处方之前要和患者讲清楚,以便光学镜片患者有思想准备。
技术特征
(1)第一代抗磨损膜技术
抗磨损膜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认为玻璃镜片不易磨制是因为其硬度高,而有机镜片则太软所以容易磨损。因此将石英材料于真空条件下镀在有机镜片表面,形成一层非常硬的抗磨损膜,但由于其热胀系数与片基材料的不匹配,很容易脱膜和膜层脆裂,因此抗磨损效果不理想。
(2)第二代抗磨损膜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后,研究人员从理论上发现磨损产生的机理不仅仅与硬度相关,膜层材料具有“硬度/形变”的双重特性,即有些材聚焦镜料的硬度较高,但变形较小,而有些材料硬度较低,但变形较大。第二代的抗磨损膜技术就是通过浸泡工艺法在有机镜片的表面镀上一种硬度高且不易脆裂的材料。
(3)第三代抗磨损膜技术
第三代的抗磨损膜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主要是为了解决有机镜片镀上减反射膜层后的耐磨性问题。由于有机镜片片基的硬度和减反射膜层的硬度有很大的差别,新的理论认为在两者之间需要有一层抗磨损膜层,使镜片在受到砂砾磨擦时能起缓冲作用,并而不容易产生划痕。第三代抗磨损膜层材料的硬度介于减反射膜和非球面镜镜片片基的硬度之间,其磨擦系数低且不易脆裂。
(4)第四代抗磨损膜技术
第四代的抗膜技术是采用了硅原子,例如法国依视路公司的帝镀斯(TITUS)加硬液中既含有有机基质,又含有包括硅元素的无机超微粒物,使抗磨损膜具备韧性的同时又提高了硬度。现代的镀抗磨损膜技术最主要的是采用浸泡法,即镜片经过多道清洗后,浸入加硬液中,一定时间后,以一定的速度提起。这一速度与加硬液的黏度有关,并对抗磨损膜层的厚度起决定作用。提起后在100°C左右的烘箱中聚合4-5小时,镀层厚约3-5微米。